当前位置: 首页他山之石 丨 正文

担当实现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路径研究

信息来源: Original 发布日期: 2016-10-20 浏览次数:


    一、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项目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激励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以及党和国家政策为依据,以拔尖创新人才为研究对象,系统探究在担当“中国梦”重任和创新人才成长理论上两者的深层契合点,研究了“中国梦”理论与拔尖创新人才成才的内在关联,构建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理论,分析二者内在的理论关联,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探究以“中国梦”引领高校创新人才成长的必要性和主要价值,包括阐述“中国梦”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教育内容的包容性,“中国梦”践行与当代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过程的同步性,“中国梦”实现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任务使命的一致性。
  在揭示“中国梦”理论和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内在关联的基础上,项目组对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进行了实证研究,包括北大、清华等典型高校创新人才“中国梦”教育开展情况进行研究及方案分析,对2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成长轨迹及成长因素深入剖析,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非智力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同时对25所高校担当实现“中国梦”重任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现状及创新绩效影响关键因素进行问卷调查,总结高校创新人才“中国梦”教育的实践经验,分析担当“中国梦”重任对科学大师成长的引领作用,了解目前高校在“中国梦”教育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对影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影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内外部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对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分析。
  总结拔尖创新人才“中国梦”教育的实践经验,客观把握当前担当 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现状、经验和问题。提出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与路径。从知情信意行五个维度将创新人才成长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出针对高校创新人才成长的“中国梦”教育内容。从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的规律和路径出发,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分析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内容,提出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的路径及对策建议,包括基本路径,以及内容、方法、载体的创新。以期为高校“中国梦”教育开展提供理论参照和指导,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认真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研究最新动态,梳理已有研究成果,为本论文做好文献资料准备。
问卷调查法。选取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25所不同类型高校。选取各高校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多方面了解可能对大学生创新绩效产生影响的因子,包括性别、学校层次、学段、专业、成绩、导师、理想信念、生源地等情况,并且调查了大学生创新绩效情况(包括获奖情况、论文发表情况、获得专利情况等),作为创新绩效衡量指标,对目前高校担当实现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分析。
  案例研究法。选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对其以“中国梦”引领创新人才成长的方案进行案例研究,选取2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成长成才轨迹及他们的成长因素、成长非智力因素进行研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规律,得到启示。
  分析归纳法。在查找资料、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将搜集到的资料、数据,各种调查得到的情况,用科学的态度、加以综合分析,得出担当实现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主要内容、影响因素、成长规律、实现路径,提出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理论建构、思辨分析、调查研究、提出对策等阶段。在全面梳理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研究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唯物史观思想、教育激励理论、人才学人才成长综合效应论、建国以来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中国梦”思想以及中国特色创新人才观为主要理论依据厘定具有时代特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创新人才的基本内涵、素质要求和成长目标,对“中国梦”的内涵与创新人才成长理论的内在勾连进行研究。结合我国十八大提出的人才战略要求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要,发现当前高校创新人才成长过程中担当起实现“中国梦”重任的必要性,主要价值,基本功能。分析担当实现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与路径。根据调查高校创新人才成长的现状,结合典型高校在“中国梦”教育开展过程中的经验、问题及原因,就创新人才成长道路进行深入剖析,调研分析担当实现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关键因素,找出其呈现的重要规律和一般路径。在广泛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咨询有关专家,综合分析担当实现中国梦重任高校型人才成长面临的挑战,探索培养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方法和路径,提出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二、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要努力培养出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首先就要弄清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之规律。因为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包括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通过系统研究分析,得出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人才成长的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多层次的子系统,人才成长的外部规律,即人才成长的外在必要条件,研究得出的主要外部规律包括:马太效应规律、时势造就规律、师承效应规律、共生效应规律、有效的创造实践成才规律、期望效应规律;人才成长的内部规律,即人才成长的内部必要条件,研究得出的内部规律主要包括:自身优势基础规律、经验积累规律、环境磨炼规律、范式效应规律、自我修炼规律。
  通过系统研究总结,提出以“中国梦”引领高校创新人才成长的实现路径。以“中国梦”引领高校创新人才成长的基本路径,一是明晰寻梦方向,“中国梦”理论引领高校创新人才立志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梦”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党团组织是“中国梦”理论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是“中国梦”理论教育的主要力量;二是激发追梦勇气,践行“中国梦”引领高校创新人才健康成长。文化熏陶是创新人才践行“中国梦”的精神支撑,示范引领是创新人才践行“中国梦”的重要推力;三是实践养成是创新人才践行“中国梦”的主要环节;四是增强圆梦意识,“中国梦”目标引领高校创新人才奋发成才。文化熏陶是创新人才践行“中国梦”的精神支撑,示范引领是创新人才践行“中国梦”的重要推力,增强使命意识、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以“中国梦”引领高校创新人才成长的路径探索,分别从内容层面、方法层面、载体层面的路径探索。从内容层面的路径探索,包括个人需要与国家需要的同时满足是“中国梦”教育重要原则,个人梦想与民族梦想的同向融合是“中国梦”教育内在要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频共赢是“中国梦”教育价值旨归,远大理想与现实目标的同步相连是“中国梦”教育基本遵循;从方法层面的路径探索,包括正面宣传与排除干扰的同时展开是“中国梦”教育基本方法,思想引导与行为规范的相互协调是“中国梦”教育重要方法,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互补是“中国梦”教育有效方法,社会教化与自教自律的同构并重是“中国梦”教育关键方法;从载体层面的路径探索,包括中国梦与高校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国梦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齐抓共推中国梦,中国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发扬光大中国梦,中国梦与新媒体宣传教育相结合、实现精彩中国梦。
  (二)对策
  从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的规律和路径出发,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分析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内容,提出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的路径及对策建议。
  教育行政部门对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采取的对策与建议: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教育部门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国梦”引导创新人才坚定理想信念,用“中国梦”促进创新人才牢固思想基础,用中国梦打牢创新人才的共同思想基础,用“中国梦”激励创新人才勇担历史重任,用“中国梦”指导创新人才明确奋斗目标,树立理想信念;二是建设有利于理想信念坚定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制度。要促使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就应该建设优秀学生选拔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可成立由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组成的负责审定实施方案、指导各校实施工作和选拔入选学校的专家组。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学科特点制定拔尖创新人才选拔遴选机制,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术兴趣和发展潜质,注重挖掘有特殊学术专长和有突出培养潜质的学生,尤其要注重选拔理想信念坚定的能够担当实现中国梦重任的学生;三是建立基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基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上,教育部门可以搭建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形成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三位一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四是改革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加大理想信念评判比重。高校在改革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拔录取创新人才时,也应将学生是否具备正确的理想信念作为参考的依据之一,从而选拔出能够担当实现中国梦重任的新世纪拔尖创新人才。
  高校对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采取的对策与建议:一是营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理想信念教育的氛围。创造型人才实际上并不能按任何人预先臆想或确定的模式而被塑造出来,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在于如何形成一种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动机和发挥人的创造潜能的宽松、自由、浓郁的科学氛围;二是加强专业课程的渗透与隐性课程的作用。课程教学仍然是拔尖创新人才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主渠道,但课程教学也必须改革创新,以求收到好的成效;三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各种网络教育活动。网络作为深受青少年喜欢的新兴大众传媒,具有多媒体、数字化、实时性和交互性等独特功能。①建立红色网站,宣传红色文化。②建立网上党组织。③注重BBS的导向功能。 ④开展网络竞赛活动。⑤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高校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引导教育。要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倡导师生文明上网,保证网络安全有效地运行,提高页面刷新率和访问量;四是发挥知名创新人才的榜样激励作用。在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激励,应该把政治性放在首位,即一切激励活动,包括激励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都要坚持政治第一。在对创新人才进行核心价值观塑造的榜样激励中,一定要选择优秀典型,不仅要是成果丰硕的知名创新人才,而且要是政治思想过硬、道德品质高尚、乐于奉献社会的道德楷模。选择这种榜样进行激励定会收到好的成效;五是发挥专业教育、科学研究在创新人才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在“唯智论”盛行的今天,聪明、天赋等被很多人看作成功成才的前提,似乎一个人如果聪明或者有天赋,他将来就一定会有大作为。这表明人们夸大了智力因素在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导师对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采取的对策与建议:一是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通过教学辅导、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联合培养、出国访学等项目教师可提高自身学术水平,不断的掌握科技领域的最新动向和前沿知识;二是发挥专业导师的表率作用,调动其育人积极性。高校教师应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履行育人职责。尤其针对专业教师而言,自身是否以身作则直接关系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好坏。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发挥表率作用;三是注重因材施教,充分考虑青年心理发展特点。教师应允许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精减教学内容,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上。针对学生个体量身制定翔实的个案辅导,让其优科更优。聘请知名专家学者讲学,让学生与知名专家学者零距离接触,亲聆大师教诲,与大师对话,培养他们勤奋、踏实、求真、严谨的科学素养。在其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内提供深入学习和挖掘潜能的机会和平台,开发设置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修课程,逐步构建起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拓宽学生视野,调动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四是优化课堂教学,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方法指导。课堂教学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索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教师应打破班级教学的单一模式,还要十分重视教法和学法的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注重积极开展并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注重引导学生质疑,发现“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个人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对担当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一是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升自身修养。高校学生应用“中国梦”引导自己坚定理想信念,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社会价值的行为规范,在反复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敏捷能力和判断力,使自己学会生存、善于学习和创新,能够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发展。作为高校的青年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三是以知名拔尖创新人才为榜样,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高校学生应以某些著名的拔尖创新人才,如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社会精英和学术大师等,以他们的成长经历为借鉴,努力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先进思想、优良作风等,使自己意识到,创新首先需要正确的理想信念作为引导,而不是盲目的。高校学生应以知名创新人物的先进事迹为榜样,从而激励自己的创新激情;四、加强自我监督与自我约束,规范自身行为。在高校剖析和反思理想信念教育面临问题的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加强对自我的监督和行为约束,规范自身的行为。在“中国梦”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更要时刻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思想基础,明确奋斗目标,勇担历史重任。